玉凡轩 酽藏

淺談宜興紫砂壺圓器 ⋯⋯


#宜興紫砂 圓器造型 為紫砂名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,它與紫砂方器、紫砂筋紋器並存於世,相互輝映,不斷演變、調整、發展,蘊育了漫長的紫砂發展史,創造了「方匪一式,圓不一相」、姿態萬千的茗壺世界。 


紫砂圓器是以球體、圓柱體為基本形體塑造的一種器皿。主要運用各種圓曲線、拋物線和曲線等組成。造型圓潤、飽滿、渾樸、玉質感強。紫砂圓器造型要求達到「 圓、穩、勻、正 」,柔中寓剛、剛柔相濟。


圓、要求有變化,要求於肩、腹、足、蓋、底、嘴、把等過渡處見骨,見肉,骨肉均勻,整體達到「 #珠圓玉潤 」的藝術效果。


穩、要求顧及視覺安定外,更注重實用的穩定。


勻、要求壺整體要與蓋、肩、腹、底、嘴、把、足以及附飾物各部分過渡處要勻稱協調、和諧自然、渾然一體。


正、要求製作工藝嚴謹、規範、挺拔、端正。


紫砂圓器造型變化豐富,古有「 #圓不一相 」之說。紫砂圓器造型的完美,主要反映在圓器壺體造型的形式上。


一把上好的紫砂圓器名壺,無論是整圓、半圓、橢圓等等形式,均需要追求壺體的諧調統一,賞心悅目,視覺和觸覺上的平衡、和諧、韻律、對比等等,通過形式來體現超越自然形態的內在美感。所以在泱泱名壺世界中,簡煉的幾何形圓器上乘之作,經得起眾人的挑剔實非易事。


傳統藝人在創作時主要是用眼光、憑經驗,直觀形象地確立壺形的輪廓線形,達到紫砂術語上俗話所說的「 登樣、稱勢 」的感覺。


這種傳統的審美觀念缺乏現代設計理念,受到歷史的局限,但能為普通人所接受。


紫砂圓器茗壺的成型方法大致上可分二種。一種為傳統純手工成型法,另一種為模具成型法,兩種方法均以打身筒為基礎。運用傳統純手工工藝製成的壺,氣勢飽滿,全壺充滿張力,充滿神韻,神氣十足。


運用模具製成的壺,因依賴模具印制,氣勢不足,張力不夠,也就神韻相差了,俗話講「氣不夠」。打身筒俗稱「拍打成型」,先將泥料按尺寸比例打成泥條泥片,按要求圍成圓筒形,然後左手在圓筒內襯著,右手握拍,邊轉動邊拍打,經不斷的拍打而逐漸內斂,達到要求時,將泥片嵌進,上底上口,然後相接。


壺身成型後,再制壺蓋、壺嘴、把及附件,再按嚴格的程序操作,一一製作、直到完成最後造型。


人們評說一把上好的紫砂圓器茗壺,往往用「形、神、氣、態」四大要素來衡量。


四大要素之中關鍵的因素還在於形。形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餘三要素。或端莊穩重,或粗樸大方,或靈秀端麗,或巧而玲瓏,大凡這類形的造勢無非是紫砂藝人,通過弧形曲線過渡組合構成來充分表達作者的創作思想,形成一個獨立體的形體表達追求完美。


各種曲線的有機結合,在紫砂圓器壺體造型設計的實踐中應用非常之廣泛,含有豐富的美學原則。設計人員在實際操作中,結合壺體造型將它進一步提煉、濃縮,給予理論性的上升、總結為規範標準的法則。


如何增強紫砂圓器壺體造型突出個性的形象意識,即如何理解點、線、面的構成關係。點是一個視點、視向和視域的一種透視。亦即只有一個視點、視向和視域所造成的視面。


在壺體造型組合中,壺體的面統一於一個焦點,呈現出對著壺體正中觀看物象的實景。面反映出不同壺體,各自具有的外部體形特徵,即在視覺上能得到壺體所體現的具有的厚重、輕薄、笨拙、靈巧、大小、多少等各種複雜變化的體積和重量感覺。


線的表達感情很強,直線的表達一般使人感到「嚴格、堅硬、明快」;垂直線的表達有「上升、嚴肅、端正」、使人有激勵之感;曲線的表達一般有「溫和、緩慢、豐滿、柔軟」之感;拋物線的表達有「流動速度」之感;雙曲線的表達有「對稱美」之感;水平線的表達有「穩定、莊重、靜止」之感等等。


紫砂圓器壺體造型主要運用「點」的排列,「線」的運動,「面」的組合,大小及方向的變化,以及通過各種不同體型特徵的調整,構成一件茗壺作品中局部的差別與和諧,及彼此間的呼應,使之創意設計,工藝製作達到相對的統一。


紫砂圓器名壺的問世,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。


在宋代宜興丁蜀鎮蠡墅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的殘片復原器中,其間有一件《提梁式圓壺》,壺身為圓形,嘴為圓形,提梁把亦為圓形,是一件標準的圓器名壺。


一九六五年江蘇丹徒縣新豐鎮前窯村古井中出土的一件名壺,壺身據考古學家根據同出土的遺物的造型、制法、裝飾與見著錄同類型器印證為南宋時期的紫砂圓器大茶壺(掘出時已缺蓋)。器高 13.2 公分,腹徑 17.8 公分,紫泥發紅,器壁較厚,表裡打磨,器粗糙澀手。


造型扁圓,大底而平,穩定感強,壺嘴與壺把均是鑽孔塞泥而成,壺裡有手捏痕跡,與羊角山發現的紫砂提梁壺近似,是較早的紫砂圓器名壺之一。


文:轉載 自 樂壺軒 的日誌《淺談宜興紫砂壺圓器》

圖:葛韜 耕陶孺子 _ 大亨掇球 紫砂壺


🔻 #玉凡軒釅藏

http://yufanxuan.lofter.com

#物因人貴人因物雅 ‼️

评论

热度(3)